北站体育场,这座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上的历史建筑,见证了天津乃至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通过老地图,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探寻北站体育场的旧时光,了解其历史变迁。
一、北站体育场的兴起
1934年,为迎接在天津举办的第18届华北运动会,河北省政府拨款20万元,加上天津市政府的26万元,共计46万元,开始兴建河北省体育场。体育场于3月开工,9月竣工,同年10月10日,第18届华北运动会在北站体育场如期举行。
当时的北站体育场占地面积为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能容纳观众3万人。其规模和条件在当时的国内甚至亚洲都堪称顶级。体育场内的设施齐备,包括甬道、田径赛场、国术场以及足球、篮球、网球、棒球、排球、垒球等多种球类运动场地。体育场的看台为马蹄形水泥钢筋建筑,有18级台阶,场内还配有无线电播音和电报装置,是华北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
二、北站体育场的辉煌
北站体育场不仅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华北运动会,而且还是天津首批奥运选手诞生地。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华北区世运足篮预选会”就是在北站体育场举行的。在那次比赛中,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天津男子篮球运动员王鸿斌、李绍唐、沈聿恭、刘宝成、徐兆熊等选手,都是在这一次比赛中选拔出来的。
同年5月,世运田径训练班与天津万国选手表演”也在此举行,汇集了包括部分中国奥运选手在内的中外6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现场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
三、北站体育场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站体育场继续发挥着体育设施的作用,成为河北体校的训练基地。在体育场看台外侧的柔道馆,也曾经是天津柔道队的训练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站体育场的设施逐渐陈旧,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比赛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北站体育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四、老地图里的北站体育场
通过老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北站体育场的全貌。从1934年的建设蓝图,到1936年举办运动会时的盛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老地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历史瞬间。
例如,1934年的《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北站体育场规划图》详细展示了体育场的整体布局,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各个运动场地。而1936年的《第18届华北运动会会场——北站体育场》则记录了运动会期间的热闹场景。
五、结语
北站体育场,这座承载着天津乃至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的建筑,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依然不容忽视。通过老地图,我们可以探寻北站体育场的旧时光,感受历史的厚重,激发对体育事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