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一个充满汗水与泪水的训练场,一个孕育着无数体育人才的摇篮。在这片土地上,无数体育生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以下是几位体校生背后的励志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拼搏与坚持。
一、何同学:奔跑在梦想的赛道上
何同学,2014届体校毕业生,一个为梦想奔跑的体育生。他的高考感言或许会给即将开始的2015届考生一些启迪与鼓舞。
何同学的高考感言: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在我认为,体育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刻画出健硕的肌肉上,而更在于在漫长追求路上对心智的磨练与性格的塑造。三年的训练里,恩师的指导下,我无悔地迎着晨曦,往别人所不能企及的地平线上奔跑,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我想,每一个优秀的人,都应有一段属于自己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面临梦想与现实差距的痛苦,不忘心中燃烧炽热的梦,在旁人嘲笑的不理解中捕捉生命中的光,最终超越平淡,走向光荣。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短暂生命的辜负。每一个随波逐流的今天,都是对青春年华的浪费。体育带来了我今天的成功,也令我相信努力,相信梦想所带来的无坚不摧的力量。苔米如花小,也学牡丹开!
二、林丹:从泪水到冠军
林丹,1992年进入福建省体校,一个不服输、自尊心强的体育生。在体校的第一个学期,他经历了泪水与成长的洗礼。
林丹的故事: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里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一向怕冷的他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场。甚至有时在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训练完了,回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林丹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来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回到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床铺不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单枕套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到体校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一个人发呆想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校的时候,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哭了,家信也减少到一星期写一封了。在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尊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假,从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训练了。
三、郭晶晶:从青涩少女到跳水皇后
郭晶晶,17岁进入国家队,历经17年的磨砺,成为了中国跳水队的领军人物。
郭晶晶的故事: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跳水领域的霸主地位。
四、邓亚萍:从体校到乒坛传奇
邓亚萍,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的励志故事鼓舞着无数体育生。
邓亚萍的故事:
自小开始邓亚萍便开始接触乒乓球,因为自己父亲的职业关系她一直致力于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的身体条件太一般了,手脚太过粗短根本无法达到体校的硬性条件。身高的不足也成为了长时间困扰邓亚萍的问题。体校不接受她她也没有放弃,自那之后她就一直和父亲学习打乒乓球。为了弥补天赋的差距她从小开始就接受着大量的训练,每天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之外还要额外再增加乒乓球的专项训练。从七岁开始她就在腿上绑上了负重,还将木制负重条改成了铁制的负重条,其他小孩子还在想放学吃什么零食去和哪个小伙伴玩的时候她已经在想着今天怎么训练更合适了。八岁的邓亚萍想要加入省乒乓球队但是邓亚萍再次因为身高问题被拒之门外。邓亚萍仍没有放弃努力训练。身上受伤更是家常便饭,年纪轻轻的她身上就已经青一块紫一块了。即使这样她还是像一个大人一样不喊累不喊苦而是默默坚持。有时候她的父亲都不忍心继续让她维持这么高强度的训练但她却保质保量完成每日的训练从不缺斤短两。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加入了郑州市乒乓球队,哪怕是因为省队不要的人组成的郑州市球队,哪怕训练环境远远不如省队甚至十分困难她也没有放弃。当时的邓亚萍与队员们每天在澡堂里训练,甚至睡觉都是用木板搭起的简易床铺。由于她不要命式的训练仅仅十岁的她就开始在国家级的比赛上展头露角取得了多项比赛的冠军。1988年经过多次举荐后邓亚萍终于进入了国家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运动员生涯,哪怕前几次被拒绝的原因还是因为先天条件不好,个子太低,她也没有放弃没有自卑。
结语
体校风云,体育生背后的励志故事,展现了他们拼搏、坚持、奋斗的精神。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