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全民健身政策的推行,使得体育补短板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补短板,让运动更普及、更健康,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政策支持,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政策出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体育产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在国民经济拉动、产业结构优化、消费需求扩大等方面具有重大效益。
顶层设计:《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正式提出体育产业从追求量的增长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型。
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的印发,明确了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描绘了体育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施工图。
二、市场空间广阔,消费潜力巨大
参与人数增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数据,我国7岁及以上居民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足七成,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近3万亿,赛道空间广阔。
政策利好:在政策利好、居民健身意识提升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我国体育产业渗透率、产业规模仍将不断提升。
产业规模预测:根据《全民健身 2021-2025 年》,我国体育产业2025年预计达到5万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达到近四成。
三、增进民生福祉,彰显使命担当
国有企业参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各类资本运作手段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建设,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导向作用。
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良好局面。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望不断完善,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体育服务。
四、具体措施及案例
建设体育公园: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各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共计近1100个。
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等项目的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体育健身场所。
打造特色体育公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公园,推动体育公园免费开放,满足公民体育健身需求。
山西省案例:山西省通过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补齐健身设施短板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
五、总结
通过体育补短板工程,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让运动更普及、更健康,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