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福建省南平市武夷体育中心作为一座集健身、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不仅承载着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使命,更成为了一座新时代“活力海绵”新地标。本文将深入剖析武夷体育中心的建设过程,揭秘其背后的故事与挑战。
项目背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福建省南平市于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十四五”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武夷体育中心作为南平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主战场,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方面。
武夷体育中心定位
武夷体育中心项目位于双龙路以南、建平大道以西,总面积27.72公顷,绿地率30.5%。其建设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17.5毫米。
建设思路与创新模式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武夷体育中心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紧扣“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积极探索大型公共建筑雨水滞蓄、综合利用、智慧管理等创新模式。
雨水滞蓄与综合利用
项目采用透水性材料降低场地径流系数,实施透水铺装31409平方米,在兼具景观铺贴效果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径流系数,建成后综合径流系数为0.57。
智慧管理
通过智能化系统对雨水收集、处理、利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
挑战与应对
荒地改造
项目在建设前为荒地,径流系数低,为建设体育中心的活动场地,增加了硬化面积,导致综合径流系数大幅提高,增加了场地排水负荷。
硬化面积增加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多功能需求,增加了硬化面积,这对雨水滞蓄和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保要求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武夷体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环保要求,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成果与展望
社会效益
武夷体育中心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南平市市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平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环境效益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武夷体育中心在雨水滞蓄、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南平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未来展望
武夷体育中心将继续发挥其在体育、休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南平市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助力南平市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城市。